生意经 > 在线书籍 > 财富大家:直面经济人生 探访财富本源 > 第38节 资本对缝儿 刘二飞专访(1)

第38节 资本对缝儿 刘二飞专访(1)

资本对缝儿 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专访

做一期关于投资银行和投资银行家节目的想法由来已久了,因为不仅投资银行是近几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且投资银行业务也是金融业务当中最热闹的领域。但是我们在采访当中听到最多的是中国没有真正的投资银行,更没有真正的投资银行家,再问下去已经是语焉不详,随后我们就把目光锁定在了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的身上。18年的投行经历,使得他在我们这样一个证券市场只发育了13年的国度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他在美林高盛这样的国际超一流投行的经验,也使他知道真正的投资银行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二飞,走近投资银行。刘二飞,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刘二飞与当时的年轻人一样,只读了2年中学,然后就上山下乡;插队3年以后,1978年,时年17岁的刘二飞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英语;1981年,刘二飞到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留学,专攻经济和国际关系;1984年,刘二飞开始接触投资银行业,就职于罗西尔投资银行,主要负责中国事务;1985年下半年,刘二飞到哈佛商学院攻读MBA;两年后,学业有成的刘二飞重新开始了他的投行生涯,以平均3年换一家的速度,游弋于高盛、摩根斯坦利、所罗门、东方汇理等声名显赫的国际著名投行之间;1999年底至今,刘二飞就任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

李南:说起投资银行,很多人都觉得有一种云山雾罩的神秘感,甚至有人说它是一个创造神话的地方。而且我们去采访投行的一些专业人士时,他们自己都说不太清楚,那您是不是也觉得,您正在从事一项非常神秘的工作?

刘二飞:我倒不这么看,我不太喜欢这个说法,说投资银行是创造神话的地方,我觉得神话都是媒体创造的,或者是好莱坞创造的。如果说神话就是成就的话,我想成就都是客户创造的,我们投资银行只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我们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

投资银行就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说句通俗的话就是媒婆。李南: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想到,华尔街那些普通的门后面,可能就酝酿着一个上百亿的大手笔。看到一些资本市场的翻云覆雨,就会猜想后面这无形的手可能就是投资银行。

刘二飞:华尔街是做了一些比较大的融资项目,或者公司兼并的项目。有的时候是上百亿的项目,有的时候是上千亿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都是我们客户之间进行的,投资银行最多是起个红娘的作用。比如说,两个大的公司总裁之间,假如谁都不好意思先说咱们俩合并吧,那投资银行就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让他们在见面之前有个基本的沟通、基本的共识,说句通俗的话就是媒婆。

李南:1981年的时候,您在美国一所犹太学校读书,专业是经济和国际关系管理。1984年到罗西尔投资银行,那当时您对投资银行的了解已经很透彻了吗?

刘二飞:实际上,我进入投资银行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说句实话,我进入投资银行的时候,对它几乎是一无所知。我大学毕业出来找工作,也是为了谋生,就找了一个朋友,他问我:你希望找什么样的工作?我根本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工作好,什么样的不好,我记得小的时候听说过大通银行、花旗银行,我说我就到银行去工作吧。他说:我不认识银行的人,我认识一家公司,是个好公司,跟银行有点相近,但又不是银行,他也说不清楚。当时我是云山雾罩的,就跟人家去面试了。正好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跟我的这个朋友比较熟,他对中国也比较感兴趣,他听说我是中国来的很高兴。而1984年的时候,大陆来美国的大学毕业人数很少,特别是对投资银行有兴趣的人就更少了。

李南:于是就物以稀为贵了。

刘二飞:对,他就说你到我这儿来,向我学学投资银行的事情,我向你学学中国的事情,但我付你很低很低的工资,让你感到非常悲惨的工资。

李南:多少钱?

刘二飞:大概是一年3万多美金。当时我刚大学毕业,觉得这些钱已经很多了,可是他说低,我觉得大概是低吧。我回去跟同一年级毕业的同学一比较,才知道我的工资是当年最高的。

李南:有点猛打猛撞,但却走上了一条您真正喜欢的、而且愿意为之付出很多努力的道路。

刘二飞:这一点我觉得我是比较幸运的。

人才流动是比较自然的,可是如果流动太快的话,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还是没有太多好处的。李南:在您的履历表上,关于工作经历这一栏是非常丰富的。1987年在哈佛毕业之后,几年间您一直游走于各大著名的投资银行之间,先是高盛,后来到了摩根士丹利,后来重回高盛,然后到了所罗门、东方汇理,基本是平均3年换一家公司。我们知道,金融业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的行业,但是像您这么频繁地流动,可能还不太多见,当时是为什么呢?

刘二飞:实际上,现在说起来有点后悔。

李南:重新来过的话您不会这样?

刘二飞:重新再来一遍的话我不会3年换一个工作的。人才流动是比较自然的,可是如果流动太快的话,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还是没有太多好处的。我当时流动有一些特殊原因,因为我加入投资银行的时候,有大陆背景的中国人在华尔街做事的很少,1992年时我大概是惟一的一个。也就是所谓科班出身的从华尔街基层干起来的,既做过美国的事务,又做过欧洲的事务,还懂中国的事情,所以好多人就来找我,既有猎头公司,也有投资银行。当时我也是没有经验,经不起诱惑,人家一说来了给你提职,给你涨工资,给你描绘一下在我们公司有多么美好的前景,我就动心了,结果就跳得比较多一些。

李南:那如果别人要问您:“刘先生,我要跳槽,您能不能给我一个很好的建议?”您会怎样回答?

刘二飞:我的建议就是,思考一下你现在这个事业平台,在短期和长期内,对你合不合适:如果合适的话,你就不应该跳;如果不合适,你就应当考虑变一变。往往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看的是短线的,别人答应给我加一倍工资,我原来赚10万块钱,现在可以赚20万。我觉得最好淡化这方面的因素,不要考虑眼前人家给你加多少钱,要从10年和15年的角度来看。他现在给你加1倍工资,10年以后可能看起来就是很少的一点点东西,你就会觉得,不见得一定要为那么一点钱、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改变自己的工作。往往有些公司,它为什么要多付给你钱呢,就是因为它招不到人,它的平台不够好。

李南:当时在旅美商学会,你们成立了一个组织,像高西庆、王波明你们都是一起共事的朋友、伙伴。我知道他们两个当时回国了,为我们中国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出谋划策了,那您怎么就没考虑回来呢?

刘二飞:说实在的,当时我们这些人也考虑过是不是毕业后直接回国来发展,当时我们总是有点瞻前顾后,没那么大的勇气。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相关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尽快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