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点灸
【概  述】
    冷点灸法也是冷灸法之一。它是应用某些对皮肤有剌激性或腐蚀性的矿物类药物,点敷穴区产生类似灸法的作用。本法源自民间。近年来,通过针灸工作者的发掘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只要应用得当,对不少病证有较为确切的疗效。冷点灸的方法较多,本节只介绍二种,供读者参考。

【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
   
    (1)白吊:本品为水银、朴硝、铜绿、明矾、食盐、煅石膏煎炼而成。性辛寒,有毒,为攻毒杀虫、散结祛腐之品。
   
    (2)白降丹:本品由朱砂、雄黄各6g、水银30g、硼砂15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45g加工而成的白色晶片状药粉。
   
    具体操作
   
    (1)白吊:治疗时取白吊,用冷水调成厚浆糊状,点敷在所定穴位处,直径0.3cm,以红纸膏药封贴固定。敷贴6小时后患者开始感觉局部灼痛,后2日内疼痛逐渐加重,第3日起敷贴处红肿起泡,第5日后溃破、流脓血水。揭去膏药,用生理盐水将创面洗净,更换红纸膏药敷贴(或用消毒纱布复盖)。初起每日换药1次,待脓净后隔日换1次,直到创口结痂,脱落后愈合。不需用任何药物,疗程1个月。灸时间以夏季最宜,患者衣着单薄,便于冷灸时敷贴和灸后的敷料更换
   
    (2)白降丹:将骨针敷上白降丹粉少许于所取穴位,再蘸上等白酒使药粉湿润为度,外盖小膏药。一般冬春4~6小时,夏秋2~4小时,即有灼热疼痛发泡,2日后揭去膏药,用针挑破脓泡。每日更换小膏药直至结痂愈合。1日为1疗程,从经到结痂愈合需3~4周。一般轻者1~2疗程,重者则需5~6疗程。

【主治病证】
    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急慢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陈伤、颈椎病、腰椎增生、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病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
    1.白吊或白降丹对肌肤有腐蚀作用,要严格遵照操作规程。
   
    2.应用本法可出现局部疼痛、发热,属正常反应。如发现过敏,见全身红肿瘙痒反应者,慎用。
   
    3.注意选穴不宜过多,每次3~5个。
   
    4.忌食猪头肉、羊肉、雄鸡肉、鱼腥、臭腐乳、葱菲大蒜、辛辣酸味等食品。

【临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膝关节:内外膝眼、鹤顶(髌骨上缘凹陷处)、足三里;腕关节阳池、阳陵、阳谷、合谷;背部:大椎至腰俞各穴。
   
    治法:冷灸时间以夏季最宜,患者衣着单薄,便于冷灸时敷贴和灸后的敷料更换。选定穴位后,取白吊粉,用冷水调成厚浆糊状,点敷在所定穴位处,直径0.3cm,以红纸膏药封贴固定。敷贴6小时后患者开始感觉局部灼痛,后2日内疼痛逐渐加重,第3日起敷贴处红肿起泡,第5日后溃破、流脓血水。揭去膏药,用生理盐水将创面洗净,更换红纸膏药敷贴(或用消毒纱布复盖)。初起每日换药1次,待脓净后隔日换1次,直到创口结痂,脱落后愈合。不需用任何药物,疗程1个月。
   
    疗效:共治疗30例,结果: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病案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黄××,男性,41岁。1985年起四肢关节酸痛,逐步发展为对称肿痛呈梭状,经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990年起病情加重,四肢诸关节肿痛更剧,以致无法握拳和行走,生活需人照料,多方治疗无效。1991年7月5日来诊,在患者下肢的趾、踝、膝及上肢的指、腕、肘、肩处按邻近穴用白吊敷灸,2个月后各关节肿痛消退,活动好转。9月5日再诊,作第2次冷灸治疗,l个月复诊,血沉由30mm/小时降至5mm/小时,类风湿因子由阳性转至弱阳性,关节肿痛已消,生活已能自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伏炎。冷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   中国民间疗法 2000;(9):19。
   
    [2]裘黎华。点风疗法浙江中医杂志 1982;17(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