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敷灸
【概  述】
    毛茛灸,用毛茛科植物毛茛新鲜全草捣烂后外敷的一种外治法。本法在《本草纲目》已有记载,并将其别名称之为“自灸”。《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和子姜捣涂腹,破冷气。”现代临床,不仅应用单味敷灸,也用毛茛与他药合用敷灸,通过较大样本观察,表明对某些病证有较为确切的效果。

【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 
 
    取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的新鲜全草,采摘其叶子若干,揉捣成泥。亦可加用其它药物一起共捣。制成如分币大小的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
 
    选好穴区后,将药饼贴敷在穴区,外以医用胶布或塑料薄膜覆盖固定。敷灸过程中,初时,患者感到局部热辣,皮肤潮红,最后可出现水泡。敷贴时间一般为1~1.5小时,最长不宜超过6小时。每次可敷灸1~2 个穴区。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同一穴区宜隔7~10日后再贴。

【主治病证】
    急性结膜炎、疟疾、风寒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肝炎待病证。

【注意事项】
    1.水泡较大时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吸尽泡内液体,包扎,防止感染。
   
    2.发泡后,局部可有色素沉着,日后会自行消退。

【临床应用】
    1.支气管哮喘
   
    取穴:大椎。
   
    治法:将新鲜的毛茛及天文草各3~5叶,捣泥,姜汁调匀,做成药饼。贴敷大椎穴,使起水泡。待水泡自然吸收后,约10日左右贴灸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00例,结果: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半年内未复发)22例;显效(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41例;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发作次数不减)3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0%、
   
    2.急性乙性肝炎
   
    取穴:
   
    主穴:内关。
   
    配穴:肝俞、胆俞。
   
    治法:用鲜毛茛(全株),斑蝥等数味中草药适量捣烂(下简称斑蝥合剂),敷灸一侧内关穴。若患者碱性磷酸酶超过90以上者加敷灸配穴。再以经过消毒的食品包装袋压上固定(防挥发、流失),注意保暖。敷灸6小时左右取掉敷药,刺破水泡放尽黄水即可。同时静脉滴注“强力宁”,20~80ml/日。28日定为1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重症除外。
   
    疗效:共治疗128例,结果:显效101例(黄疸型10O例,无黄疸型1例);有效20例;肝功化验正常,HBsAg滴度约有不同程度下降,老三阳(1、3、5)变为“抗HBs+”或HBe+”者11例;余(-),仅碱性磷酸酶稍高者9例。无效7例(黄疸型6例,无黄疸型1例)。总有效率为94.5%。

【病案举例】
    急性乙型肝炎
   
    胥××,女, 51岁,患者因乏力,纳差1月,目黄半月,于1993年9月25日住进市二院.当时查肝动能:黄疸指数40单位,SGPT>200单位,表抗滴度1:16,尿胆红质(++),尿胆元(-)。经中西药治疗二十余日,病情有增无减,且黄疸日渐加深。9月26日邀余会诊,刻诊:精神极度萎靡,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色泽鲜明,皮肤瘙痒,频繁呕吐,口干不欲饮,不能食,腹软,肝助下1cm,腹水(一),下肢肿,征得患者同意后,用“斑蝥合剂”敷肝、胆俞。单侧内关穴,及大剂量强力宁输液,同时用茵陈五苓散佐入温中降逆之品服一个半疗程,于同年11月12日复查,肝功:黄疸指数6单位,谷丙转氨酶<40单位,HBsAg(一),抗一HBC(+),随访至今,旧恙未发。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品三。天灸大椎穴治疗支气管哮喘100例   中医杂志 1980;21(10):18。
   
    [2]周金阶。穴敷为主治疗急性乙肝128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