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火灸
【概  述】
    麝火灸法是药锭灸法的发展。和药锭灸的区别在于灸药的成分中,麝火灸药块中以麝香为主。在操作的方法及治疗范围上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大致相似。

【操作方法】
    1.灸药制备:分为二法。
   
    (1)麝火药块:取麝香2g,明雄、朱砂各2g,硫磺50g。先将硫磺置于铝锅内,取文火熔化,至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将碾细和匀的其余3味药倒入锅内迅速搅拌均匀,待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端锅,立即倒在备好凉干的土砖上摊平。此时药料似在燃烧,用备好的黄草纸盖在药料上,火焰即灭,冷却后分成小块装瓶密封备用。拔毒膏:麻油100g,黄丹40g,同置于锅内,文火煎熬20min左右,至滴水成珠,不粘手即成。用干净竹片取少许药膏,薄摊于1.5平方寸的油纸上备用。
   
    (2)麝火药粒:麝香0.2g,冰片0.4g,乌头0.3g、雄黄0.03g,上药打碎锻制成颗粒状,每粒分别重0.3、0.2、0.1g。一般治疗3~4次后症状明显改善。
   
    2.具体操作:
   
    (1)麝火药块:取好穴位之后,将麝火药块(如绿豆大小)点燃后,用镊子夹住,并迅速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使其继续燃烧,用指头在所烧的皮肤周围轻轻揉按,以减轻疼痛,8秒钟左右药尽火灭。烧后第2 日,所烧处呈Ⅰ度烧伤,将拔毒膏贴上,每日换1次,3~5日伤口自然愈合。
   
    (2)麝火药粒:选取穴位(多为疼痛处及附近的穴位),以毫针剌入,得气后迅速出针,在针位上放置麝香(据病情和穴位的主次,酌情选用各种剂量的麝香颗粒),将其点燃,患者即感药性猛窜入穴位内,用一大小适当的伤湿膏布,覆盖于燃烧的麝脂,24小时后取下,每隔1~2周1次。

【主治病证】
    面瘫、风寒痹症、各类痛证等病证。

【注意事项】
    同药锭灸法。

【临床应用】
    1.面瘫
   
    取穴:地仓、颊车、睛明、瞳子髎。
   
    治法:上穴均取,双侧同用。如缺乏经验,睛明穴可改为攒竹穴。将麝火药块(如绿豆大小)点燃后,用镊子夹住,并迅速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使其继续燃灸,用指头在所灸的皮肤周围轻轻揉按,以减轻疼痛,8秒钟左右药尽火灭。灸后第2 日,所灸处呈Ⅰ度烧伤,将拔毒膏贴上,每日换1次,3~5日伤口自然愈合。
   
    疗效:30例全部治愈。其中在发病1周内接受治疗的28例,烧后口角立即恢复正常;发病1月内接受治疗的2例,灸后1~2日内口角恢复正常。注意:灸后两日内,少言语,少笑,吃软食,避风寒。
   
    2.痹证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用麝火药粒施灸。选取疼痛处的穴位,以毫针剌入,得气后迅速出针,在该穴位上据病情和穴位的主次,酌情放置不同剂量的麝香药粒,将其点燃。此时,患者即感药性猛窜入穴位内,用一大小适当的伤湿膏布,覆盖于燃烧的麝脂,24小时后取下,每隔1~2周治疗1次,3~4次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王××,女,38岁,家务。1985年11月1日来诊。四肢关节呈对称性肿痛,梭形畸型,病程10年余,晨起关节僵硬尤为明显,整日卧床,西医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多方医治欠效,伴有纳差,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辨为顽痹,风湿寒型。治疗:上肢关节取:曲池、天井、手三里、阳池、上八邪、腕骨、合谷等穴位。下肢关节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丘墟、侠溪、商丘、阴陵泉、太溪、太白、大敦等穴位,再取关节僵硬疼痛比较突出处的阿是穴,每穴施麝火药粒0.2~0.3g灸燃。
   
    初治当晚,患者诉疼痛加重,次日逐渐减轻,随之僵硬麻木感缓解,以后每隔一周施治一次,治疗4次后,肢关节尤为上肢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早晨无僵硬麻木感,能自行料理家务,下肢起床后能扶杖步行。以后又施治二次,兼服补肝肾,强筋骨的中成药调理,患者于1987年3月初来诊时,已能徒步前来就诊,关节疼痛僵硬感基本消失。嘱其继续服用补肾成药巩固,随访至今,仅感劳累过度或阴雨天时有关节不适,休息后或天气转晴即自行消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祖良等。麝香疗法治疗面瘫30例  湖北中医杂志 1989;(5):37。
   
    [2]张若乾。麝火疗法治疗痹证  新中医 1989;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