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特卖
生意经 > 智库 > 采购与贸易百科 > > 贸易自由化技术策略

贸易自由化技术策略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集成制造技术等这类对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影响的技术,国际上称之为战略技术。战略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生气勃勃的研究工作;对政府而言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周期长;新产品、新工艺引进市场的竞争压力大;高风险及巨额投资;在R&D领域高度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与营销”。

  进入后冷战时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正努力实现其“全球化”战略。他们在积极推行“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与服务贸易、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自由流动”的国际贸易规则、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同时,采取多种策略加强对本国战略技术的垄断,扩大他们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优势。

  独占策略

  战略性研究“通常指被一个国家视为关系到他的科学基础和最终关系到他的经济发展的优先研究领域”。战略技术知识是指由战略性研究产生的并对战略技术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的知识。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变化的所有具有突破性创新的战略技术,无一不源于战略性研究活动,即战略技术知识的生产、发展与应用活动。战略性研究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公共品”属性。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科学与技术知识,特别是战略技术知识,既是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又是不可或缺的资本,同时也是昂贵的甚至是无价的商品。因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成为发达国家对战略技术知识进行控制与独占、实现对战略技术高端领域垄断的重要策略。

  为不断获取新的战略技术知识,以为未来战略技术的开发做必要的知识储备,不少发达国家进行战略性研究的R&D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当代的高技术产业,是战略技术密集的产业。1996年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美国为27.9%,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为38.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43.1%;法国为27.8%,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为32.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32.1%。1997年英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就高达32.5%。

  OECD14国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

  数据来源:OECD:Science,TechnologyandIndustryScoreboard:.1999。

  为加强对战略技术知识的控制与独占,发达国家一方面以保密和国内立法的方式禁止或控制敏感战略技术知识的扩散,一方面又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强行列入原关贸总协定多边谈判的议程,以寻求对本国战略技术知识的国际保护。1991年,“乌拉圭回和”谈判最后通过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较早时提出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协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及相关权利、著作权、地理标识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设计权、未披露信息专有权。该协定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基础之上的,并采取了比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如《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更为严厉的保护手段。比如,扩大了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并将发明专利的保护期延长至20年。协定在加强对知识产权,主要是对发达国家战略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设置了更高的技术壁垒。

  持续创新策略

  持续创新策略是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型或替代型创新,以实现对战略技术长期垄断的策略。

  持续的改进型创新是不断改进其核心技术,确保已获得的垄断地位的创新。英特尔公司(Intel)是采取持续的改进型创新策略,从而建立起在微处理器(CPU)这一高技术领域准垄断地位并获得商业成功的典范。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明了当今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微处理器。经过几年的资本与技术积累,当这一产业刚从幼稚期向成长期即高度竞争期过渡时,英特尔公司持续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并不断推出X86系列与PX系列微处理器。1975年第一代X86系列即8086微处理器面市,当时它仅包含2.9万个晶体管。10年后,已是第4代的X86系列微处理器开发成功。486芯片已包含了120万个晶体管,每秒能处理5400万个指令。1993年,包含320万个晶体管,每秒能处理25000万个指令的586微处理器(即第一代PX系列)面市。现如今,PX系列微处理器已发展到第4代。2001年,英特尔公司仅投入进行战略技术储备的R&D活动的资金就高达50亿美元。持续不断的创新和越来越高的进入壁垒,致使那些试图以“模仿战略”跟进的竞争对手大多以失败告终。2002年4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1年英特尔公司的营业收入就达337亿美元。

  持续的替代型创新是在高度竞争的产业领域,不断有领先者或后来者,采取根本不同的技术路径开发出全新的核心技术,以替代原有技术,从而巩固或占领其垄断地位的创新。在IT行业,平面显示技术的竞争异常激烈。从普通CRT到纯平CRT,从纯平CRT到液晶LCD,从液晶LCD到等离子显示及有机发光材料显示技术,从15英寸到19英寸,从低辐射到无辐射,从亮度受限制到亮度自由调节,从单色素到多色素的“E系列”、“G系列”等等,SONY、飞利浦、LG、NEC等著名跨国公司采取持续的替代型创新策略,牢牢控制着平面显示器的前沿核心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不仅确立了在高端市场的优势地位,同时也操控着中低档市场的大宗交易。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独到的战略眼光,很多试图采取“技术引进”或“跟随创新”策略投资于CRT的、并希望在显示器热销大餐中分一杯羹的跟风企业,现只能在处于“混战”状态的低端市场中徘徊。

  策略性技术联盟

  策略性技术联盟是指企业间通过在R&D领域、技术创新领域,甚至在生产与营销领域里密切的技术合作,联合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构筑排他性技术壁垒(比如:确定技术路径、控制主流技术标准、实施专利保护),共同占有并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联合形式。

  进入后冷战时代,世界市场涵盖范围从10亿人口扩大到30亿人口,市场机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机制。激烈的国际竞争、越来越高的技术开发风险及日益减少的资金支持,致使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力下降,从而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实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步放松了反托拉斯法对本国企业的管制。有资料表明,同期世界跨国公司间的策略性技术联盟迅速增至4192个。在这些策略性技术联盟中,95%以上是由美、日、欧等国家的企业间建立的。其中25%左右的技术联盟分布在化工、航空与国防、汽车、重型电器设备等四个产业部门,70%以上的技术联盟分布在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与生物产业。

  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一方面,主要由发达国家企业结成的策略性技术联盟分担了企业昂贵的研究开发成本,避免了残酷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风险,集合了彼此的技术优势,加速了新知识在联盟内无障碍的扩散,提高了联盟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共同的利益也阻断了新技术向联盟外,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供应。

  共享策略

  从二战开始,特别是在冷战时期,很多国家对关系国家安全与军事优势的昂贵的军工产品的生产和尖端军事技术的研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倾注了大量的国家资源。与此同时,主要由国家资本支撑的军用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为发达国家民用技术的开发及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如飞机制造业、核能发电业、计算机与集成电路业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进入后冷战时代,发达国家政府对国防R&D的投入一度明显减少,而民间资本对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技术开发的支持空前高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高速发展的民用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向军事系统转移,特别是在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技术领域。一个典型的实例是: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及其盟军曾高度依赖日本为民用目的生产的组件和子系统。

  发达国家许多敏锐的政治家已经发现,相互分离的军用与民用技术间早已形成了多重壁垒,阻碍了国家战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交流,不利于巩固其强国地位和已经获得的军事优势。正因如此,美国克林顿政府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颁布法令)并进行国防采购改革,试图建立一个能同时满足国防和商业两方面需要的共同的工业基础,以实现军用与民用技术的共享。

  在这一策略指引下,美国开始对军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到1999年,原来的70家主要军工企业已合并成6家军工巨头。这几家军工巨头不仅在若干武器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中位居世界前列,如:雷神公司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和夜视系统、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的喷气战斗机和军事卫星、通用动力公司的军舰和常规武器制造系统、波音公司的战略轰炸机和导弹制造系统;同时也广泛参入商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波音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民用远程大型客机制造商。隶属于雷神公司的休斯空间和通讯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进入国际通讯卫星市场,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通讯卫星制造商。

  很明显,能够成为军用与民用共享的技术,均为一些超敏感的战略技术。因此,军用与民用技术共享策略将在更大范围内强化发达国家对战略技术的控制。

  

  干预策略

  由于战略技术发展关系到国家利益,因此以立法的形式颁布并实施国家战略技术发展计划,就成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战略技术的发展进行直接干预的重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开始具体实施“高性能计算机与通信计划、生物技术研究计划、新材料技术研究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全球变化计划、数学和科学教育计划”等6大跨部门科技计划,以及“基础性科学、国家安全、环境与自然资源、民用工业技术、信息和通讯、交通研究与开发、健康·安全和食品、国际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和培训”等9大战略计划。同期,日本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新阳光计划”、“太阳能发电系统应用示范计划”、“前沿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宇宙开发计划”等也已经开始实施。此外,欧洲、韩国以及印度等国也都先后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技术发展计划。

  国家战略技术发展计划体现了国家意志,集中了国家资源,并且有稳固的法律制度与雄厚的政府资金保障,这一方面有力推动了战略技术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国家对战略技术的垄断。

  我国是一个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向工业现代化迈进的技术输入国。从理论上分析,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最根本的战略应该是技术创新战略,特别是自主创新战略。许多学者根据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等不同的理论,分别从国际规则与制度重构、跨越式发展的模式选择、国家创新系统与国家发展战略等诸多侧面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许多极有见地且极富创意的政策建议已经引起决策部门高度的关注。为打破发达国家对战略技术的垄断,我们认为,首先仍然必须坚持扩大开放的策略。开放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创新主体的形成,开放有利于创新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开放有利于创新信息的传递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其次仍然必须坚持技术引进策略。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十分贫乏的技术知识存量,十分有限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与发达国家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同时,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技术开发领域均保持国际领先优势。因此技术引进,尤其是我国许多仍处于落后状态的传统产业的技术引进,仍然是我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实现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发展从模仿向独创转变的重要策略。第三,应当注意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生产技术,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印刷系统,均是选择了全新的技术路径,才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并始终保持在这些技术领域里的领先优势。选择正确的技术路径,应当是我国在若干战略技术领域里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优质好货 限量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