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针刺疼痛
【概述】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症状。针灸,特别是针刺,由于是一种损伤性疗法,难以做到在治疗过程中一点不痛。进针破皮时出现的疼痛和送针过程中出现的疼痛都不能称为意外,当然,尽量减轻乃至不出现刺灸所引起的疼痛是对针灸工作者基本要求。本节重点探讨针刺所致的意外的疼痛


【损伤原因】
 
    一、进针时引起的疼痛原因
    (一)、针具原因:进针时如刺到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即痛点上可引起疼痛。一般而言,针具越粗,触及痛点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引起疼痛。针尖应该尖而圆滑,针尖有钩时刺入肌体后易产生疼痛;针身应该挺直光耀,如针身弯曲有锈斑,也易引起疼痛,尤其在捻转、提插时更为突出。
    (二)、操作原因 :针灸医师因手法不熟练而不能顺利地将针刺入所需的深度。因而造成进针时产生疼痛。其次,在针刺过程中,由于不了解解剖结构,针尖触及血管壁或刺破较深的血管可出现疼痛。如将毫针刺到肌腱,尤其是骨膜上,疼痛更为明显。另外,如针刺不当,刺中瘢痕组织处;或在感觉灵敏处的穴位(手、足掌侧面及鼻、唇等部位)针刺,更易引发疼痛。
    (三)、心理因素的影响:病人精神紧张,恐惧,特别是害怕疼痛者,往往因肌肉紧张,不易进针,不仅容易产生疼痛,而且易增强疼痛的感受。
    二、捻转、提插时产生疼痛的原因
    (一)、针刺时提插捻转幅度偏大,刺激过强。或因针身有腐蚀,捻转幅度过大,或向单一方向捻转,肌纤维组织易缠绕针身,在捻转提插时会产生疼痛。
    (二)、在针刺手法过程中因提插过频过深,或捻转幅度过大,损伤肌肉组织。针尖触及神经干并提插捻转过重。
    三、起针时产生的疼痛原因
    (一)、滞针:病人精神紧张或因疼痛而肌肉痉挛;或向单一方向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产生起针时疼痛。
    (二)、弯针:因进针时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留针时体位移动;或针体受到外力碰撞而弯针,造成出针时疼痛。
    四、起针后遗疼痛的原因
    (一)、局部血肿胀痛:因针尖弯曲有钩,针刺时误伤血管并捻转提插太过造成出血,出针后出现局部肿胀疼痛。
    (二)、刺伤内脏出血疼痛:包括刺伤肝、脾、肾脏等,均可引起出血疼痛。
    (三)、穴位注射关节腔,因药物刺激等引起肿痛。
    (四)、不明原因的后遗疼痛。


【临床表现】
 
    一、进针时疼痛:针尖破皮时如刺到“痛点上”、刺中瘢痕组织处或的感觉灵敏处的穴位(手、足、鼻、唇等部位)针刺时,可出现较难忍受的尖锐剌痛;针进入皮肤后,送针过程中,如刺中血管壁会产生持续性胀痛或刺痛。如针刺到肌腱或骨膜上时病人会感到持续性疼痛,如病人精神紧张,恐惧时,可使疼痛加重。
    二、捻转、提插时产生的疼痛:因肌纤维缠绕针身或针尖有钩或出现局部牵拉样剧痛:因手法过强损伤肌肉组织而产生酸痛。如针尖触及神经干并提插捻转过重,在出现电击样放射感觉,可产生烧灼性疼痛。
    三、  起针时产生的疼痛:滞针,在起针时产生牵拉性疼痛。弯针,可引起出针时困难或疼痛。
    四、起针后出现的后遗痛:针刺时误伤血管并捻转提插太过造成出血,出针后局部可出现隆起的肿块,有明显胀痛感,按压时更为明显;刺伤肝、脾出血时,病人有肝区或脾区疼痛,可伴有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病及反跳痛等症状。如刺伤肾脏时,可出现腰痛,肾区压痛及叩击痛,或有血尿出现。关节腔穴位注射后可出现剧烈疼痛,并可伴局部红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


【预防方法】
    一、预防进针时引起的疼痛:医者应刻苦锻炼指力和技巧,多在自己身上练习,仔细体会针感。以便更好地练好针刺手法,减轻因此而引起的针刺疼痛。针尖有钩时刺入肌体后易产生疼痛,在针刺前必须选好针具。取穴要避开瘢痕或溃疡组织,下针前要指切穴区皮肤,避开痛点,为了避免误伤血管壁和刺中肌腱或骨膜,应熟悉穴区的解剖情况,送针时要仔细体会针尖是否触及较坚韧的组织等,及了解病人的反应。在感觉灵敏处的穴位(手、足、鼻、唇等部位)进针时,手法应熟练轻巧,快速进针并转移其注意力和调动其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减轻针刺时出现的疼痛。
    对精神紧张的病人,恐惧时,不易进针,并且产生疼痛。应在针刺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赢得信任,取得合作。
    二、预防捻转、提插时产生疼痛:为防止肌纤维缠绕针身,针刺前应选好针具,根据病情,体质和耐受性而采取适宜的捻转或提插手法。根据病情和部位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针刺手法,避免组织的损伤。如针触及神经干,出现电击样放射感觉时,应立即退针并停用手法。
    三、 预防起针时产生的疼痛:关键时防止滞针各弯针。不在病人精神紧张时进针;不作单一方向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进针时不可用力过猛;在留针时嘱病人不可变动体位,注意针体不可受到外力碰撞而弯针。
    四、预防起针后遗痛:熟悉解剖,避免针刺时误伤血管或内脏。穴位于注射时,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对此,前面有关章节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处理方法】
 
    一、进针时引起的疼痛处理:如因针尖有钩时刺入肌体后易产生疼痛,这时应立即将针取出,更换针具再行针刺,否则,易损伤肌肉组织。如误伤血管,应迅速起针。如刺中较深的血管可能产生血肿,但多经按揉,热敷等方法,可慢慢自行消散。 如刺中肌腱或骨膜,应将针退至皮下组织,调换方向,再行刺入所需的深度,减轻病人的痛苦。进针时如刺到皮肤的致敏点上出现疼痛时,应将针起出,避开痛点,再行进。
    二、捻转、提插时产生疼痛的处理:肌纤维缠绕针身,产生疼痛,可采用朝相反方向轻轻捻转,并退针。如因针刺手法过程中提插过频过深,或捻转幅度过大,造成损伤肌肉组织时,应取针,暂不选取该穴。局部采用热敷等法。针尖触及神经干而出现电击样放射感觉和灼痛时。此时应将针退到皮下,更换刺入方向,防止反复提插和强力捻转,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三、针时产生的疼痛处理:滞针处理,应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肌体放松;如单向捻转造成滞针者,则需反向捻转后起针;因肌肉痉挛而滞针者,可按针身周围组织或在针身附近再刺一针,以缓解痉挛,随之将针取出。弯针处理,如针身轻度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势缓慢起针,如体位变动,应恢复针刺时体位,缓慢起针,切忌强行拔针,以免造成病人痛苦或折针。
    四、起针后遗痛的处理:
    血肿胀痛:出针后出现局部呈紫色或肿胀痛。处理:如微量出血,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出血过多针刺局部青紫肿痛或影响活动者,可先行冷敷止血,血止后再行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数日后自行消失。
    刺伤内脏出血疼痛:刺伤肝、脾出血时,病人有肝区或脾区疼痛,可伴有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病及反跳痛等症状内脏出血严重者,血压下降,以致休克等症状。处理时轻者卧床休息后,一般能自愈。如有出血征象时则应加强观察,并注意病情及血压的变化,同时加用止血药物,或局部先冷敷止血,后热敷散血。如遇出血严重并伴有休克出现时,必须迅速采取急救处理[1]。穴位注射,药物如注入关节腔可采用静卧、热敷和药物治疗。
    如为不明原因引起的后遗痛可在附近或对侧穴区针刺,如一失眠症中年女性患者,针刺左侧内关穴后出现后遗疼痛,自以为是遗留针感,让患者休息一下即可缓解,当时未予处理。可是次日复诊患者述睡眠虽有改善,但左侧前臂内关穴周围仍然疼痛,前臂活动时疼痛加重,即给予针刺同侧曲池、合谷,又辅以局部按摩。三诊疼痛减轻,又给予局部按摩,四诊时疼痛消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