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百科 > 中医知识 >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中医药百科 出自:pharmnet

    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附:八脉交会穴表

    内关(手厥阴)→阳维
    公孙(足太阴)→冲脉 心、胸、胃
    后溪(手太阳)→督脉
    申脉(足少阳)→阳跷 项、肩胛、耳、目内眦
    外庆(手少阳)→阳维
    临泣(足少阳)→带脉 颈、肩、颊、耳、目外眦
    列缺(手太阴)→任脉
    照海(足少阴)→阴跷 咽喉、胸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