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百科 > 中医基础 > 中医诊断学概说
中医诊断学概说
中医药百科 出自:pharmnet
    中医诊断学就是中医用来诊断疾病、辨别证候、推断病情、给治疗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这个定义中讲的中医是指古代及前人发展流传下来的、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比如脉学、望神等诊断方法,二千年前已有详细的记载;有些诊断方法完善得晚些,如香诊至明、清才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代中医诊断疾病,判断预后都离不开这些基本方法,不掌握好便当不成中医。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诊”,指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通过医生检查收集到的)和病史等等。诊的方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第二是“断”,指通过分析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来判断患者的病、证及病情预后,给治疗提供依据。
 
    由于病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典型特征,发展和预后,不是本书可以尽述的,另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专著作详细介绍,所以本书的着重点放在介绍各科所共有的证,主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病情。闻诊,是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由病人身体、呼吸和排泄物发出的气味来识别病情。问诊,是通过对病人或其家属的询问,了解病人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病人的自觉感受,即症状。切诊,是触摸病人的脉搏和身体有关部位,来收集体内外有关变化的情况。在检查病人时,四诊往往是并用的,称为四诊合参,不可偏废。这就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
 
    八纲辨证,简称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四诊所获得的一切资料,要用八纲加以归纳。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的病位与病势的深浅;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概括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
 
    病因辨证是判断疾病病因病理的诊断方法。用来判断发病诱因不明确的致病因素和病理变化。如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等。
 
    气血津液辨证是指判断疾病所涉及的气血或津液及其病变的性质的诊断方法。
 
    脏腑辨证是判断疾病涉及的脏腑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诊断方法。应用八纲与气血辨证的方法与结论,是中医辨证的中心内容和归宿。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主要应用于急性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病。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与原则
 
    【审查内外】
 
    所谓内是指五脏六腑,主要是五脏;外是指外在的表现,如精神情志,起居活动,五官七窍,躯干肢体等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通过经络系统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通过人体的体表五官与外界发生联系、沟通。外界的变化会通过体表五官,再通过经络影响到五脏,比如看见或听到恐怖的事情会心悸,皮肤受冷会鼻塞、喷嚏;内部五脏的病变异常也会表现到外,如脾胃功能异常会口臭、口腻、口苦,肝的功能异常会胸胁不适、目眩耳鸣等。所以说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相应。
 
    这一理论应用到诊断学上便是审察内外。一旦发生疾病,局部的会影响全身,全身性疾病会显现于某一局部;外部病患可传变入里,内部病变可影响到外面。精神刺激会影响脏腑功能,脏腑病变也会引起精神活动的改变。所以一看到眼睛的病变,断不可认定病位局限于目。如目赤,可能是眼睛局部的病变,如异物损伤,但也可能是五脏病变在眼睛上的表现,如肝火、心火。忽视这一点,就事论事,就可能造成误诊。
 
    诊断疾病不仅仅要仔细检查外在的表现,还要通过外在的变化来判断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与否,这就是审察内外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常用的部分。审察内外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在诊断疾病时不可忽略病人所处的外界环境,例如季节、地理、风俗、生活居处环境、精神社会环境等等。有些疾病的发生就与这些因素有关,不注意这些会给诊断带来困难,甚至误诊。
 
    【辨证求因】
 
    辨证求因中的“证”作证候解。“因”有两种解释,或为病因,如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致病原因;或为部分病理产物,甚至一些病理过程,而这些因素造成或加重了患者的不适。例如瘀血、痰饮、气郁等等。所以辨证求因,就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种种有关病人的体征、情况,从而判断病因是什么,病位在何经何脏,病程发展所处的阶段及趋势,以及疾病的性质等等,及时作出诊断,给治疗提供依据。
 
    比如说,病人自述发热,但单凭这一个症状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开不出方子。因此病人陈述的一些主观感受最强烈的症状,常常不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所以必须运用四诊的方法去收集,来判断证。
 
    例如,可以先了解发病经过,伴随症状;若病程短,有受寒史,发热时伴随恶寒坝u多属外感发热;若脉浮,苔薄测病在表,未入深;苔白,湿润属寒,苔少津或黄,或舌红咽痛则属热;若苔厚、腻,苔色黄、色棕等等,表示还有兼证。凡此种种,说明辨证按照中医的理论和经验,综合运用四诊,逐渐深人,找出病的特征、性质、病因,给治疗提供依据。
 
    所以说仔细辨证,才能做到对疾病具有真切的了解,诊断才能准确无误,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较高境界。
 
    【四诊合参】
 
    要做到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必须对病人作周密的观察与全面的了解,所以要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本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学习中医,不会只学四诊中的一诊便去行医。但是,从古到今,有那么些医生,诊断时明明用了四诊,却夸大了某一诊的作用,流传开去,误人不浅。比如看见病人强弱、老幼、男女(属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好发病、多发病;
 
    再结合前面的望诊可估计出病人的虚实、寒热,再结合当地的流行病、多发病、季节的多发病等等,以及病人的一些特殊表现如咳嗽、衣着厚暖等等,凭经验可大致推断出病情,作出诊断,或告曰望而知之,或告曰切脉而得知。流传开去,病人或病人家属往往以望而知之,脉而知之与否作为判断医生水平高低,而一些医生也以此自耀,造成误解。
 
    当然,对诊法的掌握有深有浅,有的工于望诊,有的工于切诊。同样一个病人,不同医生通过望诊或切诊,所获得的证候量会有不同。有的多些,有的少些。但是,工于望诊的便不去用切诊,工于切诊的不去用望诊,四诊不合参,诊断就难免不准确。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征候的显现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脉上,有的假在症上,故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说法,不难想象,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全面、详细的资料,辨证就欠准确,甚至误诊。所以《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四诊抉微》说:
 
    “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只有四诊并用,全面收集病人临床资料,才能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整个中医诊断学中都贯穿着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不掌握以上理论,便做不到辨证求因。入门以后,还必须研习中医临床各科,以提高识病识证的能力。
 
    【重视实践】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光看书是看不出能力的,所以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说法。王叔和著有《脉经》,该书是古代一部诊断学专著,这里的王叔和,即指《脉经》。诊断学中讲舌红、舌淡,不看不可能体会得到;讲脉弦、脉滑,不触摸,不体验,就辨不准确。所以不但要精读书本,还要跟随有经验的医生临证诊病,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叫:“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实践帮助理论的理解贯通,理论帮助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实事求是,细致周详】
 
    四诊过程要仔细认真,不放过丝毫异常;不要先入为主,凭自己的经验,病人的主诉或原有的诊断,四诊偏废。这样,往往会错失重要、关键的诊断材料而导致诊断不准确,不及时,甚至误诊。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若养成这种粗枝大叶的习惯,日后必后患无穷。
 
    【良好的思维能力】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正确的诊断有赖于对诊断学掌握得全面与否,有赖于渊博的医学知识,有赖于良好的科学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