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百科 > 中医知识 >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中医药百科 出自:
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谓之八纲。表里是确定病位的纲领。寒热虚实是确定病性的纲领;阴阳则是统括表里寒热虚实的总纲。八纲辨证的模式,层次很高,过于抽象。如表里是确定病位的标志,但里证的范围太广,究竟是哪一系统发生病变?是气分还是血分病变?都有待深人、具体,才能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又如虚实两纲所定的病性,也不能确定是何脏腑的功能盛衰,是气血还是津液出现不通、太通、亏损?也有待深人才能拟定针锋相对的治疗方法。所以表里两纲已被脏腑辨证的定位模式取代,虚实两纲已为气血津液辨证的定性模式取代,只有寒热、阴阳定性,才是其他辨证模式不能代替的纲领。

寒热本是两种相反的属性,在病机分析中,用以反映人体阴阳失调呈现偏盛、偏衰时的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就指出了寒热证象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脏腑功能衰退所出现的一类证象,称为寒证;脏腑功能亢进所出现的一类证象,称为热证。只有辨明寒热,才能在论治时正确运用温清大法以平调阴阳,不致寒热误投而祸变旋踵。《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系指此。

寒证有表里之分,表寒是由外感寒邪引起表卫闭郁,津气出人受阻的系列证象,在病因辨证中已经叙述。里寒是因脏腑功能衰退所致。阳气是五脏功能活动的动力,阳气生化运行却赖五脏协同合作,才能生化无穷,运行不息,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脏腑功能衰退,阳气生化不足;或因过汗、过清,耗伤阳气,脏腑缺乏阳气作为动力,又会引起功能衰竭,二者之间在发生病变时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旦阳气亏损,心系衰竭,无力推动血行,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即呈肢冷脉微;肺系虚寒,不能散津,即呈肺痿,证见口吐涎沫而不咳,上虚不能制下而遗尿;牌系虚寒,升降逆乱,即呈吐泻腹痛;肝系虚寒,筋脉、经隧挛急而呈转筋腹痛,气滞而呈寒疵腹痛,血滞而呈月经后期、经行腹痛,色黑有块;肾系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停滞而呈痰饮水湿。上述证象兼见舌淡脉迟,就可诊断为寒。因与外寒不同,故称功能衰退引起的寒证为阳虚。阳虚阴必盛,应该根据《灵枢·终始》“阳虚而阴盛者,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的治则论治,或单温其阳,或兼泻其阴。

热证应分实热和虚热两类。外因引起气郁化热而呈发热、口渴、便秘、热淋、出血,病性属实,称为实热;脏腑阴阳失调,阴津亏损,阴不制阳,以致长期低热,五心烦热,两颧发赤,舌瘦而红,脉象细数,称为虚热。不过外感热病后期出现余热未尽而阴津已伤,也称虚热;暴怒伤肝,气郁化火,出现发狂神乱,暴崩吐血,也称实热,两者不能截然划分。

寒热证象虽然性质相反,相互对立,但在特殊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并存。如伤寒化热和热病过用寒凉,就可使寒热互易其性;素体阳虚复感热邪,就可使寒热证象并存,不是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