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百科 > 中医文化 >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
中医药百科 出自:pharmnet
 
  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人,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又手足十二经,亦皆有俞,手足者阴阳之交会。血气之流通,外劳肢节,内连脏腑,是以原明堂之经,非自古之神解,孰能与于此哉,故立经以言疾之所由,图形以表孔穴之名处,比来有经而无图,则不能明脉俞之会合,有图而无经,则不能论百,则孔穴乖处,不可不详也。今依准甲乙正经,人长七尺五寸之身。(千金方云七尺六寸四分)今半之以为图,人长三尺七寸五分。(千金方云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半之,五分为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经脉,皆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并以绿色标记。诸家并以三人为图,今因十二经而尽图人十二身也。经脉阴阳,各随其类,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其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不可解,经云,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性命,今并不录针经,唯取灸法,其穴墨点者,禁之不宜灸,朱点者灸病为良,其注于明堂图。人并可览之,黄帝素问 孔穴原经脉,穷万病之所始,九卷甲乙及千金方甄权杨操等诸家灸法。虽未能远穷其理,且列流注及旁通,终疾病之状尔。
 
  素问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必先入于皮毛,留而不去,入于孙络,又留而不去。入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疗其经,今邪客于皮毛,入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夫五脏六腑精灵之气,顺脉而出,附经而入,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若越其数者,则伤脉而损经,变为异病也。
  岐伯曰,凡欲疗风,则用火灸,风性浮轻,色或赤或白,痒多者,风热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湿性萎润,色黄鲜,瘀痹多者,湿也,此三种,本同而末异也,风宜从多以至少也。至多者,从三壮五壮七壮,又从三十五十七十壮,名曰从少至多也。灸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从七十五十三十,又从七百五百三百,名曰从多以至少也。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药熨之,灸寒湿者,不得一顿满千,若不灸亦可蒸药熏之,风性浮轻则易散,故从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则难消,故从多而至少也。
  论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补泻八木火法杨操音义云,凡手足内脉,皆是五脏之气所应也。手足外脉,皆是六腑之气所应也,四肢者,身之支干也,其气系于五脏六腑出入,其灸疾不得过顿多也。宜依经数也,若顿多血脉绝于火下,而火气不得行,随脉远去也。故云三壮五壮七壮者,经曰,乃更添灸,以瘥为度,其手足外皆是阳脉也,不得过于二壮。腹中者,水谷之所盛,风寒之所结,灸之务欲多也,脊者身之梁。太阳之所合,阴阳动作,冷气成疾,背又重浓,灸之宜多。经脉出入往来之处。故灸能引火气,凡灸皆有补写,补者无吹其火,须炷自灭,写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至灭也,其艾炷根下,广三分,长三分,若减此不覆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亦不能除病也。
  凡灸忌用松柏桑枣竹柿枫榆八木,以用灸人,害人肌肉筋脉骨髓,可用阳燧火珠,映日取火,若阴无火,钻槐木以菊茎延火,亦可KT 石以艾蒸之,取火用灸,大良,又无此,宜以香油布缠及艾茎,别引取火,则去疾不伤人,筋骨皆欲得触伤,其痛根疮若不坏。则病不除
 
  甲乙经头维 下关 承光 脑户 气冲 脊中 伏兔 乳中 地五会 风府 泉腑 喑门 天府经渠 白环输 鸠尾 迎香 石门(女子) 丝竹空 承泣 耳门 人迎 螈脉 少商尺泽
  上三十二穴并禁不宜灸(千金甄权杨操同出第三卷中)
  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盛壮肥实者多灸。
  凡孔穴皆逐人形大小,取手中指头第一节为寸,男左女右。又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出第三十七卷中)
  黄帝问曰∶凡灸大风大雨大阴大寒灸否,既不得灸,有何损益,岐伯答曰∶大风灸者,阴阳交错,大雨灸者,诸经络脉不行,大阴灸者,令人气逆,大寒灸者,血脉蓄滞,此等日灸,乃更动其病,令人短寿,大风者,所谓一复时,不可加火艾。大寒者,所谓盛冬凌辰也,大凡人初患卒得,终是难下手,经云当其盛也,慎勿衰伤即是初得重病之状候。
 
  论曰∶此等诸法,并散在诸部,不可寻究,故集之一处,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