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金融新生态
2020-11-11 13:35:21 来源:金融时报

  编者按

  产业链金融新生态必须是一个全场景生态圈。从传统的以银行主导的线下模式,到初步实现在线化,再到逐渐去中心化,产业链金融在金融科技支持之下,正发生新一轮的迭代变革。现阶段,随着区块链、5G等新技术的成熟,产业链金融将成为基于产业链金融平台提供融资企业、金融机构、资金提供方的全场景交易撮合市场。

  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的政策要求和措施,这是国家首份有关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发展依托供应链、产业链,而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提效,则倚重供应链金融乃至升级后的产业链金融的规范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打造一个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的产业链金融新生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倚重实现产业链现代化

  目前,中国的企业生存和发展已突破了“点”(单打独斗),进入了“线”或“链”(产业链、供应链),甚至是“面”(走向国际化的产业集群)时代。同时,发达地区,比如长三角正在打造G60科创走廊、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共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区域内企业都在抱团创新发展,这就会带来资源共享,上中下游企业相互照应,形成“护送船团”,共同开发和维护市场,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就是保障产业链协同发展。谈及产业链协同发展,就必须首先要明确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系。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关系密切。产业链是依据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包含供应链、价值链、企业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供应链就是一个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等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系统。由此可见,产业链从狭义上讲,就是供应链,而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科技的赋能,将供应链升级或推至广义后,就变成了产业链的概念范畴。产业链包括供应链,两者之间联系广泛而密切,而且,管理方向都是一致的。就保障产业链协同发展而言,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物流的严峻形势下,畅通国内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循环,维护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因为,双循环相互促进,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我国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以及超大市场规模等特点,推动畅通内循环,打通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而畅通内循环,当务之急是尽快通堵点,连断点,破难点,保障产业链协同加速“齐步走”。就国际战略视角而言,今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原有全球开放型供应链可能或已经转变成区域性、半封闭供应链模式,主要经济体在强调供应链安全,通过构建更有弹性的供应链摆脱对他国供给的过度依赖,对我国形成更为严峻的挑战。对此,我国更要以全面开放促进国内市场强大,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以此保障双循环的畅通。

  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行产业链链长制。所谓链长,就是指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地方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情况。同时,要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制定完善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工作计划,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要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不仅如此,还要以国际视野关注国际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引导充实国际产业合作内核。而链长制是把焦点放在产业链的“链”上,把产业链进行细分,把责任落实到人,由此挂扣起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将资源进行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行政部门调动,引导政府管理思路从零散点状向系统链状转变,更加重视产业生态,并以此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由此可见,链长制是放眼于产业链长远健康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早在去年,浙江为推动区域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全省范围内系统化普遍化推进链长制,链长制应运而生。今年以来,抗击疫情、推动复工复产时期,链长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防控疫情和保证生产秩序的双重压力下,背负了特殊使命的链长制彰显了地方确保产业链尽快复苏的决心,而且,推动产业做优做强的同时,围绕着产业特点和特征,沿着产业链上下游继续发力发展,这是将点状的产业进一步拓展为链状的产业联动,进而形成区域产业自身循环发展的重要手段。

  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未来战略就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是指在我国内部由产品和服务生产各环节所构成的链条能够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科技成果、生产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方法,使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产业链现代化是基于全球竞争对我国产业链提出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产业链现代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国际分工和组织方面,要求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在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全球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各种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大中小企业分工合理、相互合作、融通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二是在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方面,要求产品研发设计、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强,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的增加值和利润率高。三是在可持续性和自主可控性方面,要求产业链发展必须自主可控,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要在国内形成一批能够生产该产品且在技术、性能、价格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产产品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一旦发生断供等冲击时能够通过扩大产能弥补供给缺口,使我国产业链具有强大韧性。实现产业链的自主性,关键要增强创新能力,既包括通过创新增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工业软件等方面的产业基础能力,补齐产业链短板,也包括利用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新一轮国际分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提前布局,加强组织,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成熟和产业转化,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包括引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旗舰企业,面向消费领域引领全球价值链的品牌企业以及在数字经济领域领先的大型平台企业等,使之协调发力,共同建设好产业链现代化,从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链现代化要求供应链金融向产业链金融升级

  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对现实的供应链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上讲,供应链对应的金融服务模式应当是供应链金融;而产业链对应的金融服务模式应当是产业链金融。产业链金融将金融机构与产业链紧密连接在一起,共筑良性互动、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圈。由定义可见,产业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升级版,是金融深层次服务实体经济的产物,是金融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巅峰,是推动金融进化的终极动力。

  当前,在我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之所以仍要推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主要是因为:首先,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有利于精准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具体来说:第一,供应链金融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产业中核心企业主导型、物流企业主导型和电商平台主导型三种,这些商业模式都完全来源于产业,并且融合到金融,具有深厚的行业根基,颠覆了传统金融的基于金融而金融的模式,从而兼具金融的爆发力和产业的持久性,并且正在从2.0阶段走向3.0阶段。所谓3.0阶段,就是多级N+1+N,其中,“1”不是银行,也不是核心企业,是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也都是去中心化的,结合了N个产业链、供应链以及金融供应商和服务商,彼此之间达到高度融合(见图1)。第二,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于一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它将贸易中的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用供应链运行盘活资金,同时用资金推动供应链建设的作用。第三,通过协调管理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实现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提升企业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第四,正是因为有了供应链的牵制,供应链金融产品具有更明显的信用优势。平台能够通过把控链条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数据信息,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坏账风险更低,让风控变得更容易,资金去向更清晰。

  

  图解新闻

  其次,应看到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行业金融的延伸和深化,目前各家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的创新和规范发展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特别是风险管理存在一定困难。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和逆向选择原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客户对象间业务关系密切,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明显大于传统授信业务,导致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而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授信还涉及小微企业信息搜集、风险定价、风险管理等前沿领域的问题。特别是在较完善的供应链网络中可通过紧密的合作关系解决各环节资金问题,缩短现金流量周期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增加供应链企业运营效率的同时,也对其经营产生一定的风险因素。为此,2019年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积极支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资金、客户、数据、信用等优势,发展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今年3月26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加大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支持链上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加强金融支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今年9月22日,央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意见》,提出了23条政策要求和措施,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希望供应链、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物流企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都能及时认真贯彻落实。

  从未来战略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必须升级为产业链金融。就是商业银行要超越过去单纯的资金提供方角色,成为企业的金融和咨询服务提供商;要帮助没有条件成立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为产业链内部企业提供数据信息的整合、交互和处理的服务,改变传统供应链金融中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等弊端,从而推动整体产业链内部企业的对接效率和整个产业链的凝聚力;要结合行业特征,对内部企业进行整合,以服务产业为导向,以共享资源为基础,搭建产业联盟平台,实现关联方增值。这也是平安银行多年的供应链金融实践经验总结和提炼。平安银行认为,商业银行必须向深度参与产业链经营转型,以“跳出银行做银行”的思路,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在产业链金融经营过程中,银行作为产业链的核心方,要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产融结合、产业联盟、结算和数据等多项服务平台。而且,与供应链金融相比,产业链金融是以全产业链的方式介入客户的金融需求,通过精选产业链,并对产业链横向、纵向的行业特点、金融需求、资金流向进行深入研究,对产业链金融服务进行全局的规划,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商业模式,实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流的闭合循环。尤其在今年上半年抗疫时期复工复产的大形势下,对金融机构非接触式服务能力、数字化金融服务应用覆盖面、全流程业务办理模式以及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进行产业链在线金融服务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提高各方信息对称性、降低产业链融资成本、提高产业链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融资响应速度、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解决业务关联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今,新基建是与传统基建相对应,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其中“新基建”包括5G网络、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这七大领域的产业链都已经形成,就拿5G产业链而言,这个链条非常之广,含5G基站、5G硬件、主设备商、运营商和下游应用等多个产业链环节(见图2)。前期投入主要包括无线设备、传输设备、基站设备、小基站、光通信设备、网络规划实施等。从应用方向上看,5G应用包括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生活、数字化治理三大方向;5G通用应用(即未来可能应用于各行业各种5G场景的应用)包括4K/8K超高清视频、VR/AR、无人机/车/船、机器人四大类;5G应用到工业、医疗、教育、安防等领域,还将产生若干类创新型行业应用。这样一来,新的产业链形成,对产业链金融服务的要求要比之前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要求更高,产业更复杂,领域更广阔,而且要致力于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金融服务,这对金融机构而言可是一门大学问。

  

  图解新闻

  未来产业链金融需打造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生态

  未来的产业链金融服务越延伸到产业链后端,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困难就越多。因此,在从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金融逐渐转变为整个产业链共同升级发展的产业链金融后,就必须再进一步探索由产业链相关方共同组成的整体的、不断升级的产业链金融新生态。通过产业链金融新生态,打通产业链纵深,去除中间商,建立以合同为基础的信用增值体系,在企业信用的基础上,链接资源方进行共创,通过信用变现、流通,带来产业链生态的自演进、自迭代。不过,基于未来打造适应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金融新生态,还必须要做好如下努力:

  首先,产业链金融新生态仍然要依托于产业链生态圈的构建。这是打造产业链金融新生态的“新基建”,应下大气力建设好。而产业链生态圈的构建,应秉持生态圈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建共享生态圈,深度融合、快速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链生态圈必须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构建生态圈的企业也一定越来越重视产业链生态圈的打造,甚至融入全球产业链生态圈中。同时,产业链生态圈应从核心产业链生态、产业链平台、产业链生态激励机制、产业链高端人才基地几个核心方面打造。其中,核心产业链生态是由产业链的研发端、制造端、营销端、服务端形成,是产业链生态的骨干,能够促使产业链伙伴共生、再生、互生。产业链平台由数据平台、供应链平台、信息平台、咨询服务组成,是产业链的多层面沟通平台,更是产业链生态圈的血液。产业链生态激励机制是产业链生态圈的驱动器,可以从产业链利益端、产业链企业内外、产业链企业员工三方面利益体划分,来实现产业链生态不同利益体的激励,进而建立不同激励机制。产业链高端人才基地是产业链生态圈的灵魂,负责高端人才招聘、培养以及对产业链高端人才进行产业激励。而且,“产才融合”也是集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整合现有产业链资源,加大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及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产学研、创业园区、科技团队、孵化基地、信息交流等人才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的科研成果转化、资本运作、新产品生产销售等提供优质配套服务,从而实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放大人才聚合效应的目的。总之,依托于产业链生态圈来打造产业链金融新生态是符合规律、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投入成本低,产出效率高。

  其次,产业链金融新生态必须是一个全场景生态圈。从传统的以银行主导的线下模式,到初步实现在线化,再到逐渐去中心化,产业链金融在金融科技支持之下,正发生新一轮的迭代变革。现阶段,随着区块链、5G等新技术的成熟,产业链金融将成为基于产业链金融平台提供融资企业、金融机构、资金提供方的全场景交易撮合市场。换言之,未来产业链金融将成为一端对接各类产业链实体企业,另一端对接各类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搭建一个覆盖消费、批发、生产、境内外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等的全场景生态圈。

  再次,产业链金融新生态一定要以金融科技为支撑。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逐渐取代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典范,并积极“武装”产业链金融,通过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用金融科技赋能的产业链金融,能够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深耕实体经济,优化产业链资金配置,提升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就金融科技在产业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而言,一是大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链的链条上产生了巨量的交易、物流、资金流、客户行为等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处理、分析与挖掘,便于产业链金融服务提供方掌控最新资讯,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金融机构可通过多维的信息对产业链金融客户进行全方位分析,这种全方位的精准分析得到的结果将更加真实、客观。总之,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数据串联起来,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规避风险,提升业务服务能力。二是云计算。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基于云计算的产业链金融业务架构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对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IT服务,云化产业链金融服务,降低产业链整体的IT成本,为产业链金融的深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产业链金融与云计算技术有核心企业主导类、金融机构主导类、第三方主导类三种结合模式。不同模式各有利弊,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产业链金融并未改变产业链金融的实质内容,而是把传统的产业链金融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了高度融合,降低金融机构及产业链各节点企业的整体成本,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区块链。金融机构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一套产业链金融服务系统,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可在系统上交易,交易数据分布存储在各个云端且不可篡改。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将融资需求发布在区块链系统上,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通过查询用户交易中的物流运输单、贸易合同、交易的确认情况等信息进行风险控制。同样,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无法篡改和可追溯的性质,构建去中心化的互信机制,连通产业链企业和金融机构,打通产业链条中的信任传导机制,降低信任成本,将金融资产数字化,提升资产流动性,降低整个产业链的融资成本。四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从本质上是为了研制出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形式。目前,针对产业链金融而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幅度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深度,通过深度解读产业链中的交易数据,还原中小企业的真实价值,特别是以高科技等轻资产为主的企业,通过企业经营数据的解构和分析,对财务报表进行更加详尽的注释,让报表更加具有信服力,也使金融机构能够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可以预见,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未来的产业链金融新生态可能就是智慧产业链金融,也就是既要做好物联网的基础建设,靠资源驱动获得信息的连通,也要靠技术和金融整合“长尾市场”,完善企业信息,从而加速科技赋能,力促链上服务智能化,为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更加精细化的金融支持。同时,探索运用感知仓储和卫星定位等技术,自建“金融大脑”动态监测全产业链交易、仓储、资金等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从而提高产业链金融风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