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 > 名人档案 > 于旭波
于旭波档案
于旭波

创业史

198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于旭波分配到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他的主要工作是做高粱和玉米对日本的出口业务。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就是日本人的买方报价是根据什么确定的。1989年,于旭波请来日本商社的专家给他讲国外的价格是怎么构成的。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研究为什么美国的期货价格会天天变化,他首先从分析基本面情况入手,比如关注高粱这个品种,就必须要留意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这四个产高粱的国家的动态,注意他们各自的播种面积是多少、今年是不是有变化、播种和生长期间有没有出现天气问题等等,通过长期的观察,就逐渐搞清楚了期货市场是如何定价的。专家的指点和自己的学习,使当时的于旭波对期货有了初步的认识。

体验期货

1991年4月初,于旭波被公司派往美国,在中粮与美国大陆谷物的合资公司工作,这一年的工作对他未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期货市场是相当成熟的期货市场,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定价中心,在玉米、大豆、小麦这几个品种方面,美国的期货市场价格基本上反映了全球的供求关系。中粮与大陆谷物公司在美国共同经营着30多个粮仓,于旭波在那里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购、给客户提供价格信息和拜访客户。  


1992年于旭波从美国回来后,立即给公司领导递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报告中记录了自己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和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在这个报告里,他特别提到了美国的粮食市场和期货市场对于作为粮食贸易公司的中粮公司有哪些好处,能够提供怎样的商机。


中国期货市场建立

1991年从美国回来以后,于旭波开始在中粮总公司粮谷处负责玉米业务的出口保值工作,从那时起他正式开始做期货交易工作,每天晚上盯盘,白天向部门负责人汇报,下午制定交易计划。这样过了两年,到了1993年中国开始创建期货市场时,他感到特别高兴,觉得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期货市场创建初期,绿豆、大豆、大米、小麦等品种的合约设计他都参与过,在交割、交易等方面也给交易所提供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1993年7月,中粮期货业务部成立,于旭波是第一任期货部经理。在中国期货市场启动的时候,中粮公司抓住了机遇,通过规范合理的运作,及时转嫁了商品现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保证了进出口业务的顺利完成。

勇于探索

1994年年初,原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推出明绿豆。 按照中粮业务的常规做法,每年在收购季节都要在产区收购一批绿豆现货,以备出口。那一年公司在大连收购了上万吨绿豆,而且质量很不错,但国际市场的出口形 势非常不好,那么,这批绿豆该如何处理呢?于旭波想到了应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上海是绿豆的主销区,夏天降暑绿豆的用量相当可观。当时从东北收购的成 本大约是3600元/吨,上海的期货报价为4300元/吨,而且当时价格还在节节上涨。看到这种情况,于旭波就发动期货部的同事们走海运把绿豆运到上海, 那一年他们在上海交割了6000多吨现货,差不多每吨赚了1000元。这是于旭波运用他在美国学到的经验在中国期货市场上所做的第一次成功的期货交割尝试。


制度完善

于旭波认为,由于我国现货市场仍不发达,往往会给期货经营带来较大风险,因此,目前期货市场亟需制度创新。比如,滚动交割的方式更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 是采用滚动的交割方式,投资者不必去申请,只要有仓单就可以交货。此外,还要改革交易所对会员交割月实行持仓限制的制度,更多地使用调整保证金这一风险控 制工具。现在交易所限制会员和每个客户的绝对交割量,但每个会员公司的经营规模差别很大,这样就使得一些大公司不得不到一些小公司分仓,这不利于大公司的 发展,对整个期货市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隐患。

另外,目前在期货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期货经纪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和抗风险能力与它的经营能力不相一致,而国外通行的做法则是期货经纪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和可代理客户资金规定一个比例,比如你有1000万的注册资金,可能只能做8000万的代理业务。而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一个区分标准,这非常不利于大型经纪公司的发展。

矢志打造

于旭波长久以来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把中粮期货打造成中国期货市场上的一个优秀品牌,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大实力、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综合投资服务公司。现在中粮集团已经有了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下一步还要努力建立综合类的期货公司,可以做代理、基金管理、投资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业务。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拓展公司经营空间,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是他的经营理念。

他为中粮期货经纪公司提出了“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经营方针,他要求公司的业务经营中所有员工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基础上,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不仅要把客户请进来,还要走出去主动为客户服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