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特卖
生意经 > 智库 > 供应链百科 > > 零售商的趋势

零售商的趋势

相关词条
零售商

  零售业是通路中的“最后一关”,厂商在研发、制造、广告等各方面的成果都在这关具体呈现,被消费者检视,另外厂商之间也在这里分出高下。同时,在所有通路成员中,零售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最为密切,是影响消费者生活品质最重要的环节。

  台湾零售趋势与过去美国、日本的零售业发展,有相当的类似,而中国大陆也正在朝向台湾零售业的后尘。从19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十余年间,台湾的零售业趋势如下:

  规模扩大

  台湾零售商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具体的表现是量贩店的引入与成长。1989年,来自荷兰的万客隆首先在桃园开幕,开启了之后的量贩店风潮,目前台湾是亚太地区量贩店最密集的地区,大多年来的营业成长率也超越了其他类型的零售商。除了量贩店,百货公司也有规模扩大的现象,例如远东百货近几年跳脱中型百货的格局,朝大型百货发展,而新光三越这几年在台北、台中、台南的新店也都是超大面积。另外,台湾首座购物中心远企购物中心的楼板面积为二万多平方米,但后来成立的购物中心多数在七万平方米以上;2001年底开幕的京华城为二十余万平方米;位于高雄2006年开幕“统一梦公园”甚至高达八十万平方米,号称是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

  连锁经营

  台湾的零售业越来越来向连锁经营,涵盖的产业非常广泛,含3C产品、运动用品、药妆与健康食品等。2003年,连锁门市家数达到三家以上的连锁总部超过700家,营业额占零售业总产值约三分之一。

  复合经营

  加油站附设小型便利商店、书店兼卖咖啡与花茶、服饰店兼小点心,这些都是常见的零售业复合经营手法。复合经营的主要动机是开发客源及增进商品毛利。为了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复合经营成为台湾零售业中的普遍现象,但是新增的产品是否能与“本业”搭配,并被消费者接受,值得零售业者考虑。

  独特风格

  许多零售店为了创造定位,期望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几来逐渐在店铺设施与装潢、产品摆设、服务方式、店内活动等方面力求个性化。

  跨越国界

  台湾零售业的国际化现象相当明显。以量贩店为例,家乐福是法商,于2005年买下台湾的特易购后,更是如虎添翼;大润发原本是来自台湾的润泰集团,却于2001年卖给法商欧尚;爱买吉安是由台湾与法国合资;好市多则有美国血统。至于知名的百货公司,几乎都是日系的天下。另外,中国大陆消费能力提高,以及大陆业者在物流与零售相关知识与技术落后等,台湾零售商如统一、全家、远东百货先后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企图复制成功经验,拓展版图。

  新兴零售

  近二十年来,科技、网络与媒体的发展带动许兴的零售方式,如电视与网络购物等。虽然这些零售方式才刚发展不久,销售额不如店面销售商,但长远而言,它们会导致哪些购买与消费行为的改变、对哪些产品带来比较大的冲击等,都是值得观察之处。

  零售车轮理论

  零售车轮理论(wheel of retailing)指出,创新型零售商常以低价格、低毛利的形态进入市场,并逐渐取代其他的零售商。但是,之后为了建立更大市场地位,这些零售商便会增添更好的设备,销售更高品质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等等,结果造成营运成本以及价格的上升,最后导致本身被另一些低价低毛利的新进零售商威胁而衰退,甚至最终倒闭。而第二批新进的零售商也会步上第一批业者的命运,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周而复始。

  美国综合零售商的发展大致符合这个理论,早期的百货公司靠着低价与便利性受到欢迎,但在百货公司逐渐升级,折扣商店崛起后,百货公司却逐渐处于下风。后来,仓库零售店以更低价出现,折扣商店也受到了威胁。

  台湾零售业的发展,却不符合这项理轮,台湾的便利商店是以高价切入市场,而它所威胁到的零售业,有许多是较低价的杂货店与超级市场。百货公司以及及新兴零售业如电视购物等,也不是以低成本、低价格、低毛利进入市场。另外,量贩店固然是以低价进入市场,但十多年来未曾见到价格上涨的趋势,甚至还有价格下滑的情况。

  零售车轮理论也许可以解释过去某些零售业发展的现象,但它的前提“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价格敏感的”却也受到质疑与挑战。后来的零售业发展证明,非价格因素如便利性、商店与产品形象、服务水平、商场活动等,也会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重视,而成为零售业的竞争武器之一,而这些因素都是该理论所忽略的。但无论如何,零售车轮理论至少有警惕的作用:新的零售形态可能会取代旧有的零售形态。

关键词

优质好货 限量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