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 生意经营之道!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互联网+美食”背后的喜与忧

“互联网+美食”背后的喜与忧

  本月初,号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已出台实施,网络食品经营被纳入监管范畴,法规中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资质、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监督责任、赔付义务做出相应规定,也明确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管的部门职责。这意味着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美食”的同时,有了法律保障。

  网络食品监管的难点在哪?对于维护网络食品安全这一新命题,还需要哪些力量共同推进?本刊继续为您讲述。

  “互联网+美食”监管有点难

  “在网上点了外卖、团购等,如果不满意服务,或受到不公正待遇,首先我肯定会去网上给个差评。如果真的出现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吃了网上的食物拉肚子等,我才会去找相关部门投诉……”习惯网购的沙市区李女士坦言网购食物与网购衣物、电器等产品不同,一般不能退货,食物制作过程是否干净等也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出现严重问题,一般已经是在付款以后,维权取证难上加难。

  有李女士这种困惑的市民不在少数,而对于相关部门而言,网络食品经营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蓬勃发展,其监管的难度的确不小。

  “截至目前,我们也接到了不少市民的咨询,但是投诉不多。”市消协工作人员介绍,如果网络食品经营者到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其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必定是齐全的。但是部分网商、微商并没有注册工商营业执照,没有准确的经营地址,特别是部分在微信上进行个人交易的商家,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安全的,但是政府部门也监管无力。

  “网络食品经营的监管,难就难在监管部门与第三方平台的信息沟通不畅,没有统一的联动机制,监管起来难以找到对象。”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网络食品经营的商家数量急剧增加,无证无照私人作坊卖食品的现象仍存在,依托朋友圈等各种非官方渠道售卖的食品游离于监管之外,这些“游击队”若要变成正规军,还需要完善监管细则,创新监管方式。

  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支撑,也对市场主体形成一定的震慑力。在该负责人看来,第三方平台的责任要进一步强化,严审食品经营商家的入驻标准,政府部门的配套政策措施也会相继出台,形成可行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

  美食上网之路需要社会共推

  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管的职责,也强化了第三方平台的连带责任。对第三方平台来说,需尽到日常检查报告义务,对虚假信息、夸大宣传、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以及安全隐患,应及时制止并向食药监部门报告,情节严重者应立即关店,并要求配合抽检、召回等工作。

  目前,各电商平台已积极行动起来。部分外卖平台为在线商家提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登录平台可以看到,参加保险的商家会在页面上显示“保”字样,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提交医疗证明等相关材料后,即可获得保险赔付。此外,一些商家已经在餐饮网店页面的“商家详情”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餐饮经营许可证等证照信息。

  天猫等部分综合类电商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有相应规定,入驻平台的商家需要经过实名认证才能拿到开店的“钥匙”。经营食品类的商家在提交企业营业、法人、店铺负责人等信息基础信息后,根据其申请店铺的类型不同还需要提供《食品流通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并通过天猫或淘宝的材料审核。此外,微信上加“v”的商家都完成了微信认证,腾讯对其进行审核和监管。

  “网络食品安全不仅需要部门、第三方平台的严格监管,更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逐渐细化措施,不留灰色地带。”相关专家表示,维护网络食品经营的健康环境,需要部门加强监管,管理不缺位。第三方平台要强化责任,细化准入标准,定期抽检,让不良商家“下架”,不让服务缺位。

  此外,消费者在选择网购食品商家时要慎重,尽量选择有品牌、有信誉的商家,遭遇食品安全不能忍气吞声,要有维权意识,有难题可投诉求助,依法据理力争。新闻媒体、网络自媒体力量也要积极加入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队伍中来,曝光不良商家的违法行为……形成网络食品安全的信息互联共通,让消费者安心享受“互联网+美食”带来的便利,营造网络食品经营的净土。

  维护网络食品经营的健康环境,需要部门加强监管,管理不缺位。第三方平台要强化责任,细化准入标准,定期抽检,让不良商家“下架”,不让服务缺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相关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尽快撤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