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 生意经营之道!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互联网+农业 让农产品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

互联网+农业 让农产品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

  看起来很“土”的农业产品已经站在了时髦的“互联网+”的风口上。

  就在各界都在热议“互联网+”,今年6月在食品安全周到来的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成为率先示范的行业,“互联网+农业”正在改造农业领域的上中下游的产业,已经深入到从生产(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领域,都有“互联网+”的身影。

  那么被互联网颠覆的农业是什么样子?农产品品牌如何借助互联网走向前端?在“互联网+农业”的影响下农业品牌要想真正落地又面临哪些挑战?

  事实上,互联网落地农业市场的过程中,面临着“互联网+农业”和“农业+互联网”这两种商业模式。“很多企业把‘互联网+’当成了+互联网,这是理念的错误,‘互联网+’是化学反应,+互联网是物理反应,‘互联网+’必须打破原有的格局,是自上而下进行颠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吴革表示。

  “互联网+”可追溯系统:安全

  “扫码就能看到这牛奶是从哪头牛身上挤出来的,扫码也能知道我买的‘姐妹厨房’的鸡肉的鸡是什么时间出栏的。”拿着一盒蒙牛牛奶和一袋大成食品出产的“姐妹厨房”品牌的鸡肉,年轻的尧尧妈妈李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以前这些都不可想象,但是现在我必须看了,因为我要给孩子选购我自己放心的安全食品。”

  在养殖业,肉蛋奶等动物蛋白产品在食物链中的安全风险也较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提供源头产品的农场管理与加工工业管理相比未能同步发展,因此提升源头养殖农场及对所使用饲料、药品等的安全管控,建立全程可追溯食品管理系统,是有效改善肉蛋奶食品安全的途径之一。

  “但是,之前有很多公司在这方面都在做噱头,它只是告诉你是哪一个工厂做的,二维码一扫,哦,这是某某工厂,某某地址,只是这样的,并不是真正的溯源,找到是哪一个工厂制造的,那不能算是一个很完整的溯源。”大成食品集团战略长李景辉说。

  在国内,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在全国大力推行,但实际上,农产品信息做到真正的溯源,有一定的难度,规模化养殖和生产的农产品的信息溯源比较容易。“牛、羊、猪、鸡是规模化养殖,便于集中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以‘头’为单位进行溯源。”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陈红华表示。

  如今已成为肯德基最大供应商的大成食品,采用高度垂直整合业务模式,将饲料生产、鸡只孵化及屠宰、鸡肉加工及加工食品生产整合为统一的经营平台。这种业务模式让公司可有效地追查来源及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贯彻实行严格的质量及卫生控制措施,确保所有产品的质量及安全。

  李景辉表示,大成食品从2006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追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的探索,终于正式完成了可从农场到餐桌进行全程追溯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来源透明鸡肉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每一包或每一箱大成“姐妹厨房”的鸡肉产品及鸡肉加工食品只要输入包装上的安心码就能通过手机或互联网便捷地知晓包括养殖农场、饲养人、入雏与出栏时间;所使用的批次饲料生产信息;电宰工厂、批次鲜肉生产及质检信息;食品深加工信息等内容。

  “借助像互联网这样的新媒体形式,消费者可以完全自主地了解所消费产品的完整生产流程和相关质检报告,从而能够放心享用可追溯的安全食品。事实上,互联网能够改变的前端只看到的是供应链问题,是可追溯问题,但后端则是真正对管理系统的改变,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大的挑战。而且,在真正的‘互联网+’的模式下,带给我们传统行业的是新的价值,新的生命,对于我们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也是意义重大,这才是我们做‘互联网+’的真正意义,而不是简单地与互联网进行个嫁接。”大成食品集团董事局主席韩家寰说。

  “互联网+”全产业链:高效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农业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外部环境对农业的种植、养殖的影响很大,外部的风险对于农业有着很大的不可预测性。但是,当互联网和农业深度结合以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

  大成食品的来源透明鸡肉食品安全保证体系标示了肉蛋奶食品产业链的完整性,具体说该体系包含以下管控机制:绿色农场规范化统一标准管理;严格的宰前安全指标检测;科学的宰后安全指标复检;完善而严格的产品批次管理;产品流通环节的追溯和召回机制。韩家寰表示,在现有互联网技术手段下,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要舍得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成本投入,这既是重拾消费者信心的需要,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营销专家志起未来营销咨询机构总裁李志起认为,关于“互联网+农业”有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思维的变化,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从种植、养殖到生产端,都缺乏市场需求的考虑,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用“互联网+”可以为养殖、种植、流通服务;第二个层面就是方法和工具,“互联网+”在上游的生产、中游的加工、下游的销售,都可以提供帮助。

  例如,在上游的种植环节,农民种地常年都是靠经验,缺乏对土地的土壤、水分、虫害的数据的分析,但是借助“互联网+”,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就可以把土地的数据收集到卫星上,然后下载到农民的手机上,这样农民就可以根据数据,知道土地适合种植什么,需要多少水分和施肥量。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在国内的一些种田合作社开始应用,对于动辄十万亩的种植面积,单纯依靠种植经验是不行的,借助“互联网+”的数据采集手段,就可以进行科学种田。

  在中游的加工环节,例如生鲜、蔬菜都是易损耗的产品,经过冷冻后往往会损耗20%以上。有了“互联网+”,就会知道订单在哪里,订单有多少,这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保鲜时间的把握,包装也更有针对性。

  在下游环节,由于互联网电商的出现,解决了销售的压力,让消费者与农场的销售直接对接,一方面降低了中间环节的费用,一方面,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打通,信息更加对称。

  “互联网+”对于农业而言,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数据应用,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压缩流通环节,加快运转速度,提高了效率;另外一方面,更加精准化和精确化,养殖企业、种植企业借助“互联网+”,与消费者的联系更加地精准,可以实现订单化生产,信息更加地对称。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商业模式在不断创新,“互联网+农业”正在影响农业的各个环节。首先,这一模式带来了生产的标准化;第二,带来了加工的数据化,第三,在流通中,营销渠道的扁平化带来了更多的商机;第四,在销售中,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化和社群化的新型营销方式。

  “2006年我们就在研究,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建立食品安全的实名溯源体系。”韩家寰表示,如今通过SAP系统,每一批次的鸡肉都能追溯到哪家工厂生产、来自于哪个农场或哪位农民,饲料的供应商又是谁。而这一系统未来还将不断升级,通过农场、工厂及流程的互联网化,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高效率、低成本、全生命周期以及可以数字化的管控,“将来会把大数据都连在一起,现在还没有做到那一步,到那一步就会有更大的价值,使一个传统的行业有新的价值、新的生命。”韩家寰说。对于一家做了58年饲料、鸡肉、屠宰等垂直产业链的2B的公司来说,借助“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力2C消费端,作为整个公司互联网化的一部分,目前大成集团已经组建了强大的电商团队,并开始全面的电商布局,实现创新转型。

  “在‘互联网+农业’的风口,农业领域许多过去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正在成为可能。互联网带来了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不同的商业业态和跨界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好的整合,很大程度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的农业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再造。”李志起表示。

  要想在农业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就需要顶层部分的战略模式创新,前端的农业合作模式创新,和与资本的对接。

  对于顶层部分的战略模式创新,就必须明白自己在农业领域中的优势,找到正确的自我定位,是做“大而全”还是“小而美”的模式,是发力在上游的种植、养殖环节,还是立足做下游的电商、渠道。

  规模化和标准化一直困扰着农业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在于如何解决和农民合作的问题,不同的合作模式导致了不同的成本结构,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而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农业长周期的投入,缓慢的回报,并不高的利润,都决定了农业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完成生存下来的任务。因此,农业也需要资本运营模式上的创新。

  当然,在现实中,要想实现“互联网+农业”,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技术运用的成本高。例如,这种遥感遥测技术,对数据的收集,监控的成本比较高,对于个体户是比较难的,目前更多的还是在中大型的农业企业中应用;对于农业企业,如果建立可追溯体系,前期的投入从几十万到几百万都有,不是任何企业都愿意投入这笔费用的。

  此外,要实现“互联网+农业”,也需要物流链条的配合,由于物流中转成本高,影响了价值的体现,需要物流、包装、储运匹配才可以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相关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尽快撤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