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集团

台塑集团成立于1954年,目前资本总额6103亿新台币,资产总额2万9915亿新台币,2010年总营收2万1850亿新台币,是台湾第二大民营企业,在台湾石化界及整个企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台塑集团的创始人是王永庆与王永在兄弟,王永庆是世界的“塑胶大王”,在台湾被赞誉为“经营之神”。台塑集团目前有超过100家关系公司与海外公司,企业员工人数超过10万人。

台塑企业主要公司一览:

岛内企业

台湾塑胶公司

南亚科技公司

文方公司

台塑环保科技公司

南亚塑胶公司

南亚电路板公司

远兴公司

台塑弹性纤维公司

台湾化学纤维公司

台塑胜高科技公司

福懋公司

台塑大金公司

台塑石化公司

台湾必成公司

华亚科技公司

长庚生物科技公司

台塑重工公司

麦寮汽电公司

台塑汽车公司

台塑生医科技公司

南亚光电

台化地毯

岛外企业

台塑海运公司

南亚美国公司

印尼南亚公司

纽曼天然气公司

台塑美国公司

南亚美洲公司

医疗与教育事业 

长庚纪念医院

长庚大学

长庚科技大学

明志科技大学

其他

台塑汽车货运公司

台塑通运公司

六轻汽车货运公司

麦寮港口公司

长庚球场

台塑网科技公司

台亚石油

台塑旗下第六座轻油裂解厂(六轻)——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填海造陆工程

发展沿革:

1954年,台湾塑胶公司正式成立。1957年,日产4吨PVC粉工厂开始生产,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小的PVC粉工厂。

由于产量少,成本偏高,台湾又缺乏下游加工客户,产品堆积如山,严重滞销。为突破困境,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增加产量,以降低单位成本,同时筹设加工厂消化PVC粉,再以加工品拓展外销。

改革后,公司PVC粉日产量由4吨增加至40吨,并于1958年成立南亚公司从事PVC管、胶皮、胶布等塑胶二次加工的生产。随后为了消化南亚的二次加工品,又成立新东公司生产皮包、皮箱、鞋类、窗帘、雨衣、吹气玩具等三次加工产品。在此策略下,解开了PVC粉滞销的困境。

之后,经由逐渐扩充及结束新东厂,鼓励员工创业发展的结果,不仅缔造了台湾的三次加工体系,更促成之后石化工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对台湾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塑料原料及加工奠定基础之后,台塑企业不断多元化发展。1965年,设立台化公司,利用山上伐木所砍除的枝梢材及小径木为原料生产嫘萦棉、纱、布及成衣等产品,正式跨入纺织业。1968年,南亚公司设厂生产聚酯棉,台塑也于同年设厂生产亚克力棉;1974年,台化又设厂生产耐隆纤维及布;此后,为提高附加价值,以及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台塑又设立规模庞大的染整厂,进而成为台湾唯一能同时生产4种纺织用纤维且提供染整加工的企业,成为世界最大的纤维生产厂商之一。

前后,鉴于台湾电子及信息工业日益蓬勃发展,而主要的零件仍多仰赖进口供应,台塑于1984年经由南亚公司投资设厂,生产印刷电路板及铜箔基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台塑成功从无到有建立完整的电子原材料上下游一贯生产作业,并进一步投资生产STN-LCD、DRAM及矽晶圆等最上游的关键性材料,对于台湾电子及资讯工业的自给自足,有相当的贡献。

1970年代,台塑企业鉴于台湾的上游石化基本原料长期供应不足,以至必须仰赖进口,且往往被迫购买较贵的原料,损及对外竞争力。为缓解石化基本原料短缺的困境,台塑于1973年开始,多次向政府提出兴建请轻油裂解厂的申请,直到1986年终于获得核准,由台塑企业筹建台湾的第六座轻油裂解厂,也就是所谓的“六轻计划”。

1992年,为配合六轻计划运作,成立了台塑石化公司,负责兴建炼油厂、轻油裂解厂、汽电共生厂等业务,目前各厂已完工生产,加上关系企业一系列石化相关工厂陆续完工量产,已经逐步发挥六轻计划的垂直整合优势,并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营运能力。

经过60年的发展努力,目前集团共计拥有台塑、南亚、台化、台塑石化等百余家关系企业,分别在台湾、美国、中国大陆、越南、菲律宾及印尼设有工厂。此外,还拥有庞大的教育和医疗机构,是台湾第二大的民营企业。

台塑集团媒体报道更多